生活是很多偶然堆积起来的,但是这些偶然总是有一些因素或者过程是有决定驱动力的,这种决定驱动力是把握在你的手里还是放任自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人生和命运。命运就是被这些看似平常的鸡毛蒜皮的事情决定的。
很多时候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不由自主的就会想起很多人生经历过的人和往事,就象《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昨天,往往让人刻骨铭心。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人们,总是有一腔倾诉的热诚,不管你是天王还是地虎。
生如痛歌,不管伤痛还是痛快,你每时每刻都在弹唱。往事怎么会那么容易随风而去呢?
我的经历谁听起来都感觉都很有意思。
当很多人听到我是来的之后都会在夸奖说那是一个好地方之后问:你为什么跑到上海来的呢?不是挺好的吗?
每次我都是很无奈的摇头:在**混不下去了啊。于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瞎说:**的竞争难道比上海还厉害?面子上的朋友会笑着迎合我:“亏这年头谦虚不收税,收税的话你肯定是利税大户”。熟悉的朋友会习惯性的戏谑我:“你小子,什么不好学怎么就老是不学好儿啊,不分场合不论时段拐弯抹角地表扬自己,咱谁跟谁啊,我明白你能力强,呵呵”。
刚开始还解释一番,后来就懒得解释了。“理解需要真实的感受”。回想五年职业生涯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把创业作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这其中的波折都应该算做是创业的一部分,一个创业者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又必须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人生指针或者要求。有人说是执着,有人说是偏执狂,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要支持成本的,同样创业的途径或者形式千变万化,只是怎么有效就可以,我当时靠热情和年轻创业,不是说这种做法有对错,而是说这种做法使我面临几乎绝路的险境,风险很大,那成本就相应很高了。
走过路过,现在从头想过。
创业失败之后,我的人生设计
1999年初从一所学校退学创业,结果失败,调整了半年之后,走上打工的道路。与当时创业的那种自我意志的风光相比,现在面临的不但是要过自己的自信的关,还要过社会认知的关,你的价值怎么让社会知道并认可,然后才是你怎么把自己的价值不断放大的事情。
创业失败后打工
人生设计的具体理念就生动的摆在面前,每一个转折点都是考验你意志的时候。当时并不是真心要把工作当职业来做,潜意识里面还是找份工作做跳板,伺机东山再起,为什么说我具备创业的精神呢?作为创业者首先一点就是要具备一种冒险的精神,是挑战或者企图心都好,总之能够使你不断前进。之所以说创业是一个系统的事情,原因在于光有冒险精神是不成的,正如很多人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情况一样,需要精神的也需要策略的和资源协调使用的能力。创业的人也不是死胡同赶驴,一条道路走到天黑。
在当时是把自己的人生方向定在策划和文案行当,因为当时对这个行业有个错觉,就是可以真正天马行空,我说什么就什么,甚至指鹿为马也有人得肯定,关键这样的工作方式适合我已经习惯自我的性格,而且在当时听起来比较拽。因为那时保健食品如海王金樽等刚好是黄金时段的末期,无数的产品五花八门的显赫背景让整个行当充斥着浮躁和泡沫。但是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看那可是真正显赫的事情啊!为此自己还真买了一大堆广告、策划、行销之类的书籍看了。心里满是专业立身,思想服人的大道理。直到进入了第一家公司之后才明白过来原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从我的经历过程来看,学生们最可宝贵的往往是眼光,要选择好自己的人生方向,至于具体过程则可以在战斗中靠经验积累不断修正。但现实是很多人在进入社会之初把这两个问题弄反了:往往是抱着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职位不放,而人生的规划方向则是不断随着具体工作来变化调和的,很多人折腾多年而一事无成问题就是出在这里。有些事情你该坚持而你放弃了,而有些东西你本不该坚持而你却一直不肯放弃。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你一定要早早的进行人生方向的选择,并为这个方向储备能力,如果当时我没有储备一些独特的东西的话,自己不但走不到现在,而且会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我储备的东西不但给了我思维的硬度,而且这些能力本身就是我现在工作用来工作的知识基础。我感激我的大学,但我可以这么说,我的大学不是在阶梯教室里面完成的,而是在外边完成的,相比较我那些正常毕业的同学,我更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端,如果异端代表的是一种差异化的生存方式的话,我喜欢这个定位。成为异端不是学问能够帮忙的。
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事情你当时想了觉得早,但是如果你不想哪一天你没有退路的时候就真的就晚了。
(2005年6月1日在公车电视上看到一条消息,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的就业率目标是70%,那么,30%是多少人呢?而70%的人是否就是安全的职业了呢?我从这个数字上本能的感到人生设计的问题,在中国职业是没有设计的,跟性教育所处的地位差不多,向来无师自通。而0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800多万)
道路选定了,就是怎么实现的问题了。既然创业不成,就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安全第一,糊口要紧。
这个具体工作的选择也很重要,因为当时是这么想的:要使自己增值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加入外国公司,当时外国公司正好大举进入中国,大企业咱进不去,因为那是正统者发挥知识的地方,我这种人只能是那种中小企业,这些人对中国不熟悉,我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文化不对称、认知标准不对称的现状来为老外服务。可以快速为自己增值。但是自己英语不好,学要时间成本,不是最好选择,作为以后的方案。
第二个方向就是找一个不规范的企业,所谓不规范的企业就是那些对学历要求低的企业,进去之后紧榜老板才有可能比较快的起来。
我知道自己真正擅长的是思维深度和文字能力,加上不断的财经、策划、哲学、新闻等等的积累,就立志做一个职业营运策划人。这是后来提炼的,但是当时走的却就是这个方向。
当时还大体给自己定了一个中期发展路径,就是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在老家积累经验,之后就出去发展,当时定了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出去发展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到三年,如果在外边混不下去了,还可以退回老家发展,老家虽然也是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北京和上海相对来说总要处于高端,从上往下是具备升值的势能的,这样大约在30岁之前大体可以做到立业。
总之当时想法很多,比起现在的自己来感慨那个阶段真是很有想法,也很坚定,如果现在我倒未必能够做那些事情,现在练达了一些,但是却没有了沸腾的热血了,人啊,就是要在血热的时候把人生方向规划好,否则,将遗憾终生。那时也没有多少负担与忌讳,能怎么想就怎么干。
打工开始,吃亏却没吃多少苦
我始终坚持自己的道路自己走,我不知道别人走的时候效果会怎样,但是从我退学的那一刻开始,自己就与自力更生结拜终生了。家里的关系始终没有利用,一个人做事不管什么结果,想好了就大胆去做,自己做事自己承担后果,当然原则是:小心决策,大胆执行。但是很多人是被父母包办的人生开端,人生设计者是父母,前期执行的也是父母,后期执行和最终结果的承担者却都是自己,当然人各有志,只要当事人乐意那也不存在绝对对错。
自己走自己的路一般都是从公平交易的投递简历开始的,你得知道自己跟菜场的菠菜一样,是交易物。你不是鲜花,也不是绿叶,首先得做好牛粪。不想当牛粪的打工者一定不是什么好鸟,不是绝对自由—失业就是自己做老板。我得吃饭,我刚刚从创业的阴影里走出来,所以我首先得是棵菠菜,被相中了之后再仔细的做牛粪。一定程度上,打工生涯就是牛粪生涯,我决定自己打工这段时期的的人生传记题目就叫“牛粪是怎么炼成的”,或者是“好好工作,天天牛粪”(权当笑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00年上半年开始找工作,简历投了一大堆,每次都是石沉大海。当时找的是广告和策划公司,结果都要的是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听到自己是退学的后,总是不接受。后来好歹有个小广告公司勉强接受了,自己其实是打了个擦边球,说自己是应届毕业生,毕业证书还没下来,现在实习,而且架子也放的很低:我是来学习的,给我个机会锻炼,工资无所谓。
[!--empirenews.page--]创业失败了怎么办 创业失败过后负债累累再去打工惨淡人生[/!--empirenews.page--]
记得那个公司的管理主任在预约电话里一个劲的确定:你是本科是吗?言外之意,本科以下人家是不要的。去了之后才知道那个公司只有两个部门:销售部和广告部,一个部挂一个公司,销售部是策划公司,广告部是广告公司。除了一大堆从当时三株、红桃K出来的散兵游勇做各种主任以外,就是四个广告部的人,其中广告代理的有两个一个主任一个设计,我这边是一个策划主任,一个策划执行,总共三个女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销售那边的总监是一个部队专业的干部,下边的人除了俩主任之外就是一群老板的亲戚。
我每天很早就进公司,扫地、擦桌子,然后坐下来写东西,货来了就下去搬货,通常一个1.5T的车厢都是我一个人搬到楼上的。除了完成老板的指令以外还要时刻给人勤快的感觉,因为自己真的很在意这个机会。
我现在总是觉着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在意本科文凭?问题的背后是人们的观念里还是文凭是万能的,文凭是人的能力的直接体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的人造成单一的就业标准,标准直接使用人模式也单一。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小城市竞争没有大城市高,但是空间也不大,更要命的是小城市的宽容度往往没有大城市大,大城市的多元化往往能够容纳不同主流的生存方式。
香港是全球创业率最高的地区,如果按照一般人的观点,屁股大的地方怎么容纳那么多的创业者呢?人往往被自己的经验或者常识说服了。问题的关键好象又回到了原点:你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你是不是有料?有料无料跟学历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关的,至少不是正相关的。
试用了20天后老板让那个策划主任把我叫到会议室说:“你不适合这里的工作,还是另谋高就吧?”,就委婉的辞退了,当时真的是奔着学习的目的进去的,具体工资没谈,我想设计小王都800多,公司再差也得给我500吧,总不能让我陪饭钱和路费吧(每天包括加班在内8.5元左右),可事实就这样,老板连面都没让我见着。结帐后发现20天只有240.5元,我当时脑袋就大了—这样下去可不行。要尝试别的道路。
第一次工作失败之后,我又被以前的一个朋友推荐进另外一家公司做了一段时间,我越发感觉我的能力养成在这里发挥的难度很大,起码自己三年之内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我对职业目标进行了修正,范围扩大,感觉可能自己出去闯荡的时间要提前一些才行,至少可以做些尝试性的事情。
回想自己当时的处境,自己感觉一个人在做自己人生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真正擅长的是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回答不清楚或者回答错了,那就真的要出人命的。
第一份工作,我的人生感悟
这就是我第一次工作经历,相信很多走出校门的学生都有类似的经验。很多人受伤害之后马上就象蜗牛一样缩回去了,变得患得患失,我不能评判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否对错,因为人生于偶然,说不定哪个山头让你飞黄腾达,哪个山头伤你刻骨铭心。我当时是觉得有点委屈,但是没办法,事情已经这样,就直接拿着工资信封到书城全买了书。
因为刚好三天前以前的客户要做一个衣服品牌的上市规划,我就接了,我得准备资料。我没有时间去跟人讨价还价,我还没有资格,我虽然吃亏了,但是我毕竟在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如果当时有人再给我一个同样的机会我还是会接受。记得三叔说要推荐我到市机关去,我当场拒绝掉。因为我已经认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轻易不能改变。
我的很多同学当时靠自己的老子基本过得清闲滋润。象我这些白手闯荡的“小傻孩”对抗这些强大阻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吃亏”。没有捷径。吃亏多了,自己才能具备规避吃亏的免疫硬度。这是一个不断锻造的过程。很多所谓成功人士都是这么炼成的。什么都不能让一个人真正长记性,就是伤害才能让你沉稳下来,伤害能够真正让一个大胸怀的人展示出自己真正宽广深厚的胸襟,没有大的容量,不能容纳多员价值就不能修成正果,一个社会如此,一个人也同样如此。
学校的课本上把人的价值说的很“白领”,但是现实中价值跟什么都无关,就跟交易有关,人作为一种资本也是在交易中产生的,人首先要被别人利用,这是一个单向的交易过程,在被利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积累生成并放大自己的价值根基,这样,才能产生下一个双向交易的过程,就是你去选择工作机会,你去选择环境。每一次自己站在下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上的时候,我都要扪心自问:我贡献了什么?还能贡献什么?因为不管怎样,工作的根本就是要让别人先赚钱,然后自己才能赚钱,这就是最本质的人生价值,不管是创业的人还是打工的人,没有交易价值说的再富丽堂皇都没有用。
直到现在,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因为窗户完全封闭了会杜绝蚊子和苍蝇的进入,但是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也就随之消失了,同样你的心门关闭之后,你自我保护好了,那么机会也就悄悄的溜走了。社会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事情,你只能顺应发展,去正面引导,而不能因噎废食。但是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你对自己设计的人生方向足够自信。
我体验过发出简历,等待通知面试的煎熬感觉,你可能在一段时间面临漆黑一片的茫然和怀疑:自己的方向到底指向哪里?未来会是什么模样?人生定位真是很考验人的事情,不经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独特感受是不会确切知道的,“理解需要真实的感受”,你不但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持续的耐力和耐心,异端的道路就是一场持久战。
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忘了大学时代经常互相勉励的一句话:有本事你就牛比到底!
人生规划就是这样,就要有这种韧劲,科班出身的职业规划师规划职业具体步骤还行,要是做一些大的人生决策那就遇到问题了。因为这些独特的过程中每一个波折都是成本,人生成本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走的是一条模式同化的道路,所以很多人被逼着考学历证照,但是到底这些证照多少才够用,自己并不是很清楚,这跟现在的市场推广和广告投放一样,是否能够具备精确打击的功能?
人的成本其实也包括时间成本、财务成本、机会成本、沟通成本等等综合成本,当我们不能做到精确打击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增加人生成本了,对成本的承受能力以及对成就的强烈企图心最终把人群分成很多价值层。创业的人是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与统一,注重综合的权利。而一般的人则可能只追求个人价值的提升即可,注重物质利益,有工资就成。象那些公务员则可能在意一些社会价值的呈现,比如职位、单一的权力等。
第一份工作给我很多感触,因为当时是那么的投入,把学习看成是那么纯粹的一件事情,虽然一些人把这种赤子情怀不当回事,但是这种强烈的精神意志始终是保证自己不断往前走的动力。
退学不等于不学习,我一直坚持看书并保持交流的状态,甚至当初我离开学校整理自己的东西的时候,舍友们突然很惊奇,你逃的课最多,但是你看的书怎么这么多。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拿来用的,当你给自己一个清晰坚定的定位的时候,你就会看透一些东西,比如按照常例读完大学你得到的东西对你的目标有多少帮助。在咨询企业的时候,我们常常与一些企业内的人交换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假如不能在三分钟说出一个方案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的话,这就是成本。
很多事情我们往往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大家都做这些事情,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中找出路。其实潜意识里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别人走过的我走就没错。前一段时间中国好不容易出了个桌球的世界冠军,于是社会就刮起了一股读书有用与无用的争论旋风。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绝对对错,衡量的指标只能是对具体使用者的有效性,假如一个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而对经商比较有头脑的时候,中国到底有多少家长会对孩子的这种长处进行针对性的人生设计、并不断的进行优化路径的建议呢?中国的桌球冠军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设计的典型案例。
如果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想一想:难道真的就只有这条路可以走了吗?也许摆在我们面前的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导致很多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是凭本事比别人做的更好,而是把别人拉下来自己就上去了的做法,因为从小到大的思维养成就这样:没有第二种办法了,只能这么办了。
[!--empirenews.page--]创业失败了怎么办 创业失败过后负债累累再去打工惨淡人生[/!--empirenews.page--]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佛说:因果报应。确切的说,我的人生储备发生作用的机会正是出现在第一次失败之后。越过这段人生低谷之后,我朝着自己的人生目的地越来越近了。这个过程尽管也曲折,但这毕竟不是方向性的大问题了。
大约半年之后,我看到《南方周末》上有一外资公司招聘市场主管,觉着还成就投简历了。结果很快就来消息了,直接到其总部工作,当时也很彷徨,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从2001年开始一干就是四年,从一般的小职员一直做到课长,将近四年没有回家。这是我的第二次打工经历,再一次证明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些人很可能是偏执狂或者异端。
眼光是重要的,如果当初我埋头在**,不坚定自己人生方向,不断去思考具体的实现道路,那么我今天估计还在**,幸运的话可能拿着1500-2000块的工资,我要说的是一定要坚持一些基本的方向,自己的所有经历都是为这个目标增值的,现在我一直很庆幸,当初自己走的是一条不同的道路,庆幸自己坚定的走出来了,这个过程要感谢很多人,没有这些人我不可能一步一步找到今天的工作机会,而且这个过程使我越发明白了眼光的重要性,眼光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应该说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吃的亏不是很大很多,甚至感觉还是比较顺利的,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有人扶我一把,按照常规来说,我的职业生涯大体上是按照我当初设定的目标前进的,不是我幸运而是我对人生目标进行了设定,并且当成一个中心不断坚持下来,每次站在一个平台上之后是想方设法去找在这个平台上稳定下来的办法,而不是去降低台阶。
不进行人生设计,人生道路可能处于高的浪费状态里,人生可能又累又烦,而设计自己的人生可能过多的是思维的锤炼,一个人是事业型的还是工作型的环境很重要,但是关键的驱动力还是自己的人生设计。
创业失败再回去打工没什么不好
不久前,在“发现双创之星”的第一场活动上,“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向台下的清华学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显然,这也是创业者们最关心的问题。
“假如你经过了种种努力失败了,转身回去打工,我看不到有什么不好。”徐小平说,康乃尔大学一个学生会主席办了一家网站,坚持了很久还是失败了,最后新东方把他请来做生意。
在徐小平看来,如果经历了失败,真的既不想再创业,也不想再融资,回去打工,很多大公司都会提供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你创过业,你经过磨练,你懂得市场,经历过市场的考验”。
对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创业底线。在徐小平看来,这个底线无非就是经历失败,成为职场上一个更优秀的员工。“如果能这样想,创业就变得非常容易,大家心中的恐惧就不在了。你怕什么?实在不行再回来工作,而且很多公司更加欢迎。”徐小平说。
创业是就业的2.0。在徐小平看来,创业的风险只不过是心中的恐惧。当迈上创业之路,那就是终身的职业。
在与学子们分享创业的感受时,徐小平将创业者的归宿分为7种,并把其称为“通往罗马的七条大道”,创业失败是第七条路。“罗马在这里意味着家庭,意味着归宿,意味着成功,意味着目的地”。
第一条路是上市,上市是所有创业者共同的梦想,也意味着创业者的阶段性成果。
2014年5月16日,徐小平陪着聚美优品CEO去华尔街上市。这天上午10时,纽交所诞生了其历史上最年轻的CEO,而这个CEO来自中国。聚美优品的市值一度达到四五十亿美元。
他认为,国家现在发展新三板,这对创业者是一个利好。但无论在哪里上市,对创业者来说,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条路是并购。在美国,并购非常普遍。在并购过程中,大公司获得了新的方向、新的领域、新的团队。在中国,最近几年,并购正在兴起。
徐小平发现,现在国内有许多公司,看到一个好的项目、好的模式、好的团队,就去并购它。
徐小平曾投资一家做阅读器的公司,“我让他们把我的书先放进去,但他们拒绝了,后来小米收购了它。”投资的时候,这家公司价值也就几百万美元,但3年后小米并购这家公司用了1亿美元。
有两个清华的学生,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创业,两年后被百度以400多万美元并购。他们在百度工作了3年以后又出来创业,各种资金争抢着要给他们投资。
第三条路是转型。“每个人都想扑向初升的太阳,但是要知道通往成功的路,从来不是平坦和笔直的,永远是九曲十八弯。”徐小平说,聚美优品CEO一开始拿到投资是想做游戏的广告植入,后来发现这个模式在中国做不成,但化妆品卖得很好,就开始做化妆品。
在徐小平看来,创业难言失败,遇到困难,转型就是一个选择。有一家公司曾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电商,起步的时候经营手机类产品,后来又经营游戏类产品,但发现婚纱最好卖,就集中力量做婚纱。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婚纱网站,在苏州直接创造了一两万农民女工的就业。
第四条路是连续创业。在创业领域有一种人,叫连续创业者。这不是指转型,而是说一家公司卖掉了或者死掉了,再创建一家公司。
“连续创业者是拿投资最多、被投资人争求最多的一群人。”徐小平说,创业失败不是问题,只要你想重新出发,就有机会。
第五条路是现金生意。徐小平觉得,假如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做现金生意也不错。
互联网+普惠金融智慧银行村镇银行担保业社区银行担保村镇银行保险中介融资租赁村镇银行债券债券
“我们有一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网站,当时在全球音乐网站排名200多名,但是到今天为止,他们的规模依然不大,20多个人的团队,一年1000多万元收入。”徐小平说。
第六条路是加盟创业。“这指的是那些彻底失败的。”徐小平说,有很多彻底失败的创业者在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往往会找几个同样创业失败的人,一起再做一个公司。
有三四个徐小平投资的公司都失败了,亏了一两百万美元。“但这几个创业者合起来做一件事,我们跟IT界联合投资给他们,现在他们的公司值5000多万美元。”徐小平说,他们依然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关键在于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寻找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