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怎颠覆传统巨头?来跟着网赚一起看一看被新技术颠覆的巨头公司,摩托罗拉“贵族没落”,诺基亚“英雄迟暮”,百年柯达申请破产,索尼、松下和夏普“家电之死”,英特尔“一个时代终结”……这些恐龙级别的大公司最终陨落或被颠覆。
不颠覆自己就会被他人颠覆。错误的投资、缺少战略、技术落伍……巨头陨落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新技术浪潮下,孤芳自赏,拒绝创新。
1、摩托手机没落:被谷歌收购后再被“边缘化”
继去年8月份的裁员风暴后,近日,摩托罗拉又开始了“裁员第二季”。据悉,目前摩托罗拉中国区包括研发、销售、技术等还有约1000人左右。
第二轮裁员计划执行后,摩托罗拉移动中国区的员工将保留200人左右。从销售量上看摩托罗拉手机业务似乎一直在给谷歌拖后腿。被谷歌收购后的摩托罗拉到底怎么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摩托罗拉一直扮演着通信领域拓荒者的角色,创立了无数的第一。1969年7月,人类从月球传回的第一句话就是通过摩托罗拉的无线设备实现的,阿波罗11号飞船安装了摩托罗拉的无线应答器。
1983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摩托罗拉生产全球首部商用手机。1984年,这款被俗称为“大哥大”的手机进入了消费市场。在随后的模拟通信时代,摩托罗拉和爱立信在无线通信系统设备市场平分天下。而在手机终端市场,摩托罗拉则是绝对的老大。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模拟通信转向数字通信的大潮中,“傲慢”的摩托罗拉因为在模拟时代的巨大优势而导致其过于自信,错失了全球GSM大发展的机会。
当年正值GSM与CDMA两种数字标准争夺市场的阶段,也是摩托罗拉在模拟时代的全盛时期,拥有全美手机市场60%的份额。依托摩托罗拉彼时的地位,它认为只要自己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能最终胜出。
不过,随后GSM在全球的需求暴增让摩托罗拉措手不及。特别是在中国这一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政府最终选择上马GSM项目,对摩托罗拉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随后,摩托罗拉开始在GSM方面一路追赶。“但是此时的MOTO也遭遇了执行力的难题。”前摩托罗拉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摩托在中国被诺基亚赶超的时候,……摩托作为老大只有4款,产品一拖再拖,最终地位不保。”
而随后,摩托罗拉又遭遇了产品定位错误的问题。2004年推出的RAZRV3产品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摩托罗拉复兴的希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摩托罗拉在之后对该机型定价一降再降,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业内人士分析称,摩托内部把后续的产品研发也都集中在V3的吃老本上,“等到V3系列也卖不动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办法了”。
到了2007年,多年累积的问题全面显露。比如平台过多、执行力不够,又比如内部官僚体系化。当时摩托罗拉内部拥有手机厂商中最多的产品线,既支持Symbian,又支持WindowsMobile,还有Linux+java等等,并且各自为政,难以协调。
“当一家企业成长为大恐龙之后,它总会因为无法及时的调整自己而走向没落。摩托罗拉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失误。”一位前高管在回忆摩托罗拉近年的历史时,无比感叹。
创业公司颠覆传统巨头
这家有着83年历史的公司已经被不断拆分重组。摩托罗拉的创新精神让它开创了汽车电子、半导体、手机等多个产业,但随后的命运却是不断分拆出售。比如2001年,摩托罗拉分拆了国防业务部门。2006年,摩托罗拉分拆汽车电子业务。
2011年初,它刚被分拆为摩托罗拉移动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两家公司。现在,摩托罗拉移动又被董事会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谷歌。
但种种迹象表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重点是看重其拥有数量庞大的专利而非品牌。被收购后的摩托罗拉在谷歌内部逐渐的被“边缘化”,当谷歌自有品牌的硬件部门逐渐消化了摩托罗拉原有的专利、技术和用户后,这个老品牌很可能会不复存在。
2、诺基亚弃塞班结盟微软:孤注一掷难见转机
作为昔日手机王者的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机发展最好时机。然而孤注一掷的与微软合作,诺基亚确信自己找到了出路。然而诺基亚一方面承受着WP机销售情况不佳的尴尬,另一方面,它还要面临“盟友”微软对自己的若即若离和对其他竞争对手的扶持。
要知道WP并不是诺基亚最辉煌时期的装机系统。作为手机系统的昔日王者,塞班系统已于今年初停止开发。
2013年1月24日,诺基亚公司对媒体宣布诺基亚808纯景PureView将会是最后一部塞班手机,这意味着,正式发布于2012年2月27日MWC2012展会的、拥有4100万像素卡尔蔡司认证镜头的史上最强大智能拍照手机,成为了Symbian的绝唱。
这件事情,意味着成立于1998年,在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Psion四家公司共同合作下成立的塞班公司,在经历了14年的兴衰之后,终于画上了休止符;同时也意味着,诺基亚在智能手机领域也终于百分之百微软化。
诞生于1999年的塞班系统,在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系统出现前,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平台,也在手机界留下了很多堪称经典的手机机型。不过,由于在应用体验上无法与IOS和Android相媲美,因此后期用户纷纷流失。
电信业分析师付亮认为,塞班系统对智能手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通信网、互联网、软件融合方面,一直未能找到合理的共赢路径,被IOS、安卓超越,最终在诺基亚内部也被WP平台更替。
销售数据显示,诺基亚第四季度塞班手机的销售量是220万台,仅为基于WindowsPhone系统的Lumia手机销售量的一半,而在全球智能机市场上,塞班手机的份额也只剩下了2.6%。
有媒体分析称,放弃塞班尽管让诺基亚放下了一个包袱,但却显示出埃洛普决策从一开始就有失误:诺基亚曾经是有机会的,假如它能迅速完善塞班的API,倾尽一切力量建立一个开发者社区,为开发者提供帮助,建立一个应用市场。诺基亚应该知道当时还有1亿的塞班用户在等着他做出努力,而他就是那么冷静看着塞班死去。
很多人把诺基亚颓势归结于她的CEO埃洛普。作为执掌诺基亚的第一位非芬兰籍CEO,埃洛普的上一份工作是在微软领导Office软件项目,他在智能手机和供应链方面都缺乏必要经验。现在看起来,他为诺基亚这家手机制造商所设定的道路-以抱定一个操作系统作为前提条件并试图以此获得竞争-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早在上任之初的四个月间,埃洛普将复兴目标称为“找到下一个打败苹果、Android和微软的新产品”。但他错误地抛弃了诺基亚的优势:硬件、设计和营销,并试图押宝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上,期望它能异军突起。“在合作之初,大家都以为微软和诺基亚会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位诺基亚中国的管理人员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情况是,虽然埃洛普是从微软出来的,但他对这次合作的掌控并不如想象当中的那么强。”
[!--empirenews.page--]被新技术颠覆的巨头公司 案例分析创业公司如何颠覆传统巨头[/!--empirenews.page--]
诺基亚的骄傲让他们选择了小众,但升级事件还是把埃洛普搞得措手不及。“这是处理方式的问题,苹果和Android都曾经出现过不能升级的情况,但微软这么说显然没有考虑过诺基亚,”上述管理人员说道,“现在诺基亚内部对微软已经产生了一种敌意。”
有媒体分析称,这并非是意想不到的矛盾。任何一家操作系统提供商都不会愿意将自己绑定在另一家公司身上,更何况诺基亚面对的是微软。微软的野心远不止于诺基亚日渐式微的硬件。
有媒体分析称尽管诺基亚孤注一掷的只生产Windows系统智能手机,但其“盟友”微软至今似乎并未否认过自己制造手机的可能性。
3、百年柯达破产:自满的代价
柯达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
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71%!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造成柯达危机产生有各方面的原因:
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例如:其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Barrentine是学化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特别是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技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周期缩短,进入细分市场领域的增加,国际级竞争对手增加,在数字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领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竞争。
虽然柯达也与对手建立了大量战略联盟,但是就核心技术而言形成的战略联盟却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服务项目的联盟。国之利器,岂能让与他人。管理层其实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就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你的光。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合作永远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4、日本家电之死:国之大恸
今天,我们如果在日本日立公司员工的面前,说“日立电视有多好”、“20年前的日立电视到现在还能用”的话,日立公司的人会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已经放弃家电产业了。
“日本家电”,这个标志着全球传统家电产业最高端、最优秀、最有保证的代名词,正不可遏止地滑向“死亡”。
2008年以来,日本家电企业在黑电、白电全线溃退,电视机产业亏损最为惨烈。从2009年起,日本已从家电出口国成为进口国。2011财年,日本家电的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共亏损1.6万亿日元(约合1283亿元人民币)。索尼连续4年亏损无计可施,夏普的巨亏“百年一遇”,而松下的亏损额度更是创造了全日本企业中的新高。
寒流凶猛,巨债压身,海外市场流失,中韩企业持续打击,夏普第一个扛不住了。中国台湾鸿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表示:“如此低的股价,鸿海完全有能力完购夏普。”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甚至指出,不排除日本国民家电品牌索尼、松下被收购的可能。
不再做家电,已经成为索尼、松下、夏普的无奈选择。如果这样,日本不得不像当年承认纺织、钢铁辉煌不再时一样,默默地哀悼“日本家电”金字招牌的死亡。
这些企业正将自己的家电制造外包给他国贴牌生产企业并纷纷转型,他们或将在能源、医疗等其他领域东山再起,但对于正在遭受来自多渠道下行冲击的日本经济来说,本土“家电之死”无疑是其国之大恸。
[!--empirenews.page--]案例看创业者如何从巨头下突围 案例分析创业公司如何颠覆传统巨头[/!--empirenews.page--]
30年前,有机会去日本的中国人,可以在回国时买一件电视、冰箱或洗衣机等免税家电。这样的机会一年仅有一次。那时,日本东京等地有专门为中国服务的免税店。
“我上小学的时候,从乡下来到了东京。第一次在火车站看到电视,有那么多的人聚集在电视前不肯离去。”年近70的斋藤孝男说,那时,在公司工作的职员每月收入数千日元,买一公斤大米要68日元,而一台电视要20万~30万日元。当时的日本电视产业,属于高利润产业。
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月工资是25万日元(约2万元人民币)左右,1公斤大米1000日元(约80元人民币),但一台电视却只需要2万日元。
电视已经从极赚钱的商品,沦为一个不值钱的铁盒子,变得无利可图。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公关部河野寿子表示:“我们现在的产品主要在汽车产业、社会基础设施及电子等新材料、新零件开发领域。”日立金属是日立制作所的子公司,是日立转型的重镇。转型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业务比家电组装赚钱。
在东芝,我们听到了同样的声音。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长吉勤称:“家电业务在我们公司只占到9%,如果看利润率的话,我们的社会基础设施系统、电子元器件的能力早就超过了家电。”
较长的产业链,让日立、东芝在这一轮电视企业危机中得以保全。截至2012年3月的日本财年,在松下、索尼、夏普巨亏的时候,日立盈利5500亿日元、东芝盈利2000亿日元。
日本企业手中有较多的资金和技术,他们都在考虑电视之外的新业务。如今,松下正在思考其在自动化零部件方面的业务,索尼在医疗器械方面的业务等都会是今后侧重发展的对象。
纯粹用家电来维持企业,在日本已经愈发艰难。日立、东芝本来就有较长的产业链,有所侧重是他们共同作出的正确决策,而对于松下、索尼、夏普来说,挑战重重。
5、英雄末路:英特尔将停产零售台式机电脑主板
1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宣布称,它将在第四代酷睿处理器(代号Haswell)推出之后立即关闭其长期存在的零售台式电脑主板业务。
虽然为最终用户提供的台式电脑主板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是英特尔的主要产品,但是,微星、华硕、蓝宝石(Sapphire)、华擎科技和技嘉等主板厂商在接口、形状和增加的功能等方面提供许多选择。
英特尔仍将生产这些主板上使用的主板芯片组。但是,在Haswell主板生命周期在18个月至两年时间结束之后,最终用户将再也买不到英特尔品牌的主板。对于未来推出的主板的质量保证和驱动程序支持将在这些产品的质量保证期内继续提供。这就是说,支持Haswell处理器的台式电脑主板将是英特尔的最后一批零售级的主板。
英特尔终止原厂桌面主板业务的原因不难理解。有媒体分析称,英特尔有两个选项博得华尔街的欢心:一是生产更多的高利润率产品,二是生产与PC产业无关的产品,以获得额外的利润(虽然利润率可能不高)。
英特尔业务的绝大部分都属于前一种。桌面主板业务并不符合该类别。主板业务利润率不高,因此英特尔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持续进行桌面主板业务足以让人感到惊讶。
英特尔以往保留桌面主板业务的原因是,英特尔处理器需要优秀和稳定的载体。如果主板质量不可靠,那么处理器的销量也将受到影响。
尽管15年前英特尔或许有必须要生产原厂主板和参考设计,但如今台湾厂商的产品质量已经相当不错。英特尔处理器的日益集成,以及主板行业的整合,保证了主板质量的持续提升。
英特尔退出该领域还有一个明显的原因:整个桌面PC行业不够繁荣。去年曾有消息称,英特尔计划在2014年推出的14纳米酷睿处理器中采用完全的BGA设计。
尽管在那之后我们仍将看到socket接口的处理器,但未来的新品节奏将比现在放缓。未来的行业焦点将是高度整合的设计,甚至是在桌面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一体机、瘦迷你ITX设计、NUC等等)。再加上英特尔现有桌面主板业务的低利润率,英特尔作出这一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停产电脑主板后,英特尔把未来工作重点放在变形本上。近日,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Win8平板以及混合态电脑的发布标志着消费者不再必须从PC和平板中做一个选择。
但是,英特尔把赌注压在变形本上的做法并不被业内分析师看好。RBC资本市场分析师道格?弗里德曼(DougFreedman)在周五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在PC市场,Windows8和超极本未能掀起太大波澜,而英特尔正面临产品更新周期的放缓以及移动设备的挑战。我们认为,英特尔对计算机生态系统将向变形本发展的看法值得观望。”
评论